我國糧食全產業鏈減損可節糧上千億斤
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于21日在京聯合發布《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3》和《2023全球糧食政策報告》。其中,《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3》顯示,到2035年,若我國糧食收獲、儲藏、加工和消費環節損失率分別減少1至3個百分點,實現三大主糧損失率減少40%,可降低三大主糧損失約1100億斤,相當于糧食減損再造一個千億斤增產行動。
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梅旭榮介紹,當前中國三大主糧全產業鏈浪費和損失嚴重。報告測算顯示,稻谷、小麥和玉米的全產業鏈損失率分別為26.2%、16.7%和18.1%,約占三大主糧總產量的 20.7%。其中,收獲、儲藏、加工和消費環節損失率較高。以水稻為例,由于我國稻米行業過度加工較為嚴重,水稻在加工環節損耗最多,損耗率高達10.95%。2020 年,我國大米加工業的平均出米率為64.5%,而日本等加工技術先進國家的出米率水平一般為70%左右。因此,亟待加強糧食減損技術支撐。
報告模擬結果表明,到2035年,若通過科技進步、農技推廣、全民節糧減損行動等措施,實現三大主糧損失率在當前基礎上降低40%,我國可實現糧食損失減少約1100億斤,口糧完全自給,玉米自給率提高至96.8%,相當于糧食減損再造千億斤增產行動。從實現千億斤糧食減損路徑來看,到2035年,若實現糧食收獲、儲藏、加工和消費環節損失率分別減少1至3個百分點,收獲環節可通過“低損優良品種+高質量農機+熟練農機手+適時收獲”減損159億斤,儲藏環節可通過“及時干燥+先進儲糧器具+科學儲糧方法+降低儲糧成本”減損446億斤,加工環節可通過“推動全谷物加工+適度加工”減損260億斤,消費環節可通過“培養消費者減損觀念+實施餐飲環節減損獎懲措施”減損213億斤,實現糧食損失降低1078億斤。
據了解,今年是中國農業科學院第6次發布《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》。通過深入探討中國農業產業發展新形勢、新問題和新挑戰,定量評估模擬農業政策變化和外界沖擊對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影響,為研判未來農業產業發展趨勢、完善農業產業發展制度安排與宏觀調控提供重要決策參考。(記者 楊舒)
隨便看看:
- [頭條]前4月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和退稅緩費4689億元
- [頭條]未來數字浪潮什么樣?到科博會數字經濟展區轉一轉
- [頭條]中國(國際)乳業智能制造高峰論壇暨全球乳業首座全數智化工廠投
- [頭條]IP升級品牌,瀘州老窖“窖主節”亮相春糖丨糖酒會2023
- [頭條]多地先后發生學生溺亡事件 教育部發布預警
- [頭條]越跌越買!“聰明錢”正在抄底新能源,三大利好浮現
- [頭條]售后寶獲得微軟 Azure OpenAI 服務授權,持續深耕
- [頭條]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加快數智化研發 讓鐵路工程測量
- [頭條]線上服務近141億人次 電子社保卡成為百姓“心頭好”
- [頭條]津興鐵路牽引供電系統首條接觸線成功架設
相關推薦:
網友評論:
推薦使用友言、多說、暢言(需備案后使用)等社會化評論插件